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阿Q正传》教案7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2-22


教学目标

1、了解《阿Q正传》语言的重要特点。

2、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能力,能熟练赏析文章语言。能“学以自用”,能在写作中运用“幽默”,写出个性。

3、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热情,有进取心,情趣十足的人,活出真我个性,活出洒脱自我。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液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

二、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对人民进行封建教育,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广大农民在辛亥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三、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四、题目解说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优胜记略

阿Q地位处境——低下可怜

鄙薄城里人——妄自尊大

癞疮疤的故事——自轻自贱

押牌宝的故事——麻木健忘

第二部分:续优胜记略

赵太爷的巴掌——荣辱莫辨

王胡的碰墙——愚昧落后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灵魂扭曲

调戏小尼姑——下流丑态

六、全文分析

1、阿Q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能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基本元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

③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是狭隘,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④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出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⑤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

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元素分别形成一组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又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这个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就是双重性,即双重人格。正是各种性格元素的不协调的对比使阿Q的性格具有浓厚的滑稽意味。鲁迅先生通过阿Q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他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2、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一次: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第二次: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第三次:

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第四次: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拉,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墙上照例去碰头。“‘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第五次: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

拍!拍拍!

第一、二、三次和第五次的“战斗”,阿Q总是只能动口而没法动手。“战斗”对象都是未庄有头有脸的人物;第四次阿Q终于动手了,但也只是先动手,最终还是动口。这一次的对象是与他同一阵营的被压迫者。

阿Q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致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并用言语摧残自己——“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受到地主豪绅们欺侮时,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3、从阿Q的身世经历与他生活的环境中,归纳出造成他扭曲性格的原因。

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他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偏僻乡村,遭受着封建乡绅的精神毒害和剥削压迫,因而具有本能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这也导致了他狭隘自私、封建保守的劣根性的形成;他又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境遇又造就了他的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4、为什么说阿Q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

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性的一生,他受尽屈辱,生活贫苦,忍饥挨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尊严。

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甚至明里暗里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5、鲁迅写小说善用白描手法和杂文笔法,《阿Q正传(节选)》是怎样体现的?

白描,一种写作手法,指在写作中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在《阿Q正传(节选)》中,鲁迅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白描手法,有时可以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这篇小说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种杂文式的笔法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具,揭露真相。

第二,作者对不同的对象所持有的讽刺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阿Q这样的被压迫者,他的讽刺是善意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讽刺;而对于统治者,他的讽刺却是无情的,是匕首,是投枪,他要把这些丑恶的灵魂挂在十字街头枭首示众。

6、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当时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

②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

阿Q及未庄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已深入骨髓,他们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强烈权力欲。在现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只好通过这种心理调节使自己的痛苦被替代、压抑或合理化。替代,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屈辱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达到心理平衡。具体在阿Q身上的表现就是“忘却”,对押牌宝赢了钱却几乎失败的痛苦的忘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比如,被打,是不能接受的,但转变为“儿子打老子”似乎就可以接受了。

七、中心思想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八、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他的自欺欺人与妄自尊大,在当时未庄上层人物赵太爷、钱太爷身上也有体现: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老百姓又摆出主子的架子,凶狠盘剥。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普通民众身上——戏弄、殴打阿Q的未庄闲人们,何尝不是欺弱怕强!阿Q的其他性格特点,也是周围人性格的集中体现。因此,阿Q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是作者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综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情节的戏剧化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如揪辫子、“照例”被碰头、咬虱子、“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等,都经过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笑过后陷入沉思。

3、语言的讽刺性。

小说运用杂文式的笔法,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如“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或庄词谐用(“蒙赵太爷”“勋业”),或生造词语(如“九分得意”),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生动形象地展示国民劣根性的疮疤。

九、补充资料

鲁迅名言名句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5、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6、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7、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8、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10、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2、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14、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15、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十、总结全文

小说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社会、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布置作业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据了解,①北京赛区场馆将承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全部冰上比赛项目。②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建设项目共13项。③其中,新建场馆4项,改造场馆7项,临建场馆2项。④截至目前为止,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2个项目已经完工。⑤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等8个场馆建设已经进入收尾。⑥到2020年年底,北京赛区累计共有10个场馆将实现完工。⑦此外,承担冬奥会比赛、训练的全部15块冰面正在有序建设或改造之中,⑧目前已有12块冰面完成场地施工,开始进行制冰设备安装,⑨所有冰面将于年底全部完工,并具备制冰条件。

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自然与人协同演化的饮食史。②开辟草莽、渔猎促成人猿揖别,③点燃人类早期文明的星星之火。④同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⑤在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同时,⑥还对野味趋之若鹜。⑦于是,密林深处、汪洋大泽的野生动物通过偷猎、圈养等方式被端上餐桌,⑧使得本就数量稀少的野生动物更是难觅踪迹,⑨不少野生动物甚至吃得濒临灭绝。

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课堂是文化学习的主阵地,②部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③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④大大挫败了学生的求知欲望。⑤通过劳动课程教学,使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⑥树立起劳动光荣、不劳无获。⑦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⑧不仅重在教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美好和乐趣,而且致力于观念的培育,⑨养成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过程,②其意义在于整和恢复体能,保护大脑皮质,③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等。④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⑤睡眠质量不佳会引发多种青少年疾病。⑥调查报告显示,⑦15和19岁的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容易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⑧对手机的依赖会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⑨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语句①,将“承办”改为“承担”;(2)语句④,删去“为止”或将“截至”改为“到”;(3)语句⑤,在“收尾”后加上“阶段”;(4)语句⑥,删去“累计”或“共”。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①,“承办……项目”搭配不当,应改为“承担……项目”;(2)语句④,“截至目前为止”句式杂糅,可删去“为止”或将“截至”改为“到”;(3)语句⑤,成分残缺,应在“收尾”后加上“阶段”;(4)语句⑥,“累计共”语意重复,应删去“累计”或“共”。

2.答案:(1)语句①,将“自然与人”改为“人与自然”;(2)语句④,将“同时”改为“然而”;(3)语句⑤,在句首添加“人类”;(4)语句⑨,在“甚至”后添加“被”。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①,语序不当,通读文段可知,文段的叙述主体是“人”,故应将“自然与人”改为“人与自然”;(2)语句④,连词“同时”使用不当,通读文段可知,语句④和前文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故应将“同时”改为“然而”;(3)语句⑤,主语残缺,应在句首添加“人类”;(4)语句⑨,逻辑关系有误,野生动物应该是“被”吃得濒临灭绝。

3.答案:(1)语句④,将“挫败”改为“挫伤”;(2)语句⑤,删去“通过”或“使”;(3)语句⑥,在“不劳无获”后加“的观念”;(4)语句⑧,将“重在教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美好和乐趣”与“致力于观念的培育”互换位置。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④,语意过重,挫败:使受挫失败,击败。此处宜使用表示“损伤(积极性、上进心等)”的“挫伤”。(2)语句⑤,滥用介词导致湮没主语,“通过”和“使”保留其一。(3)语句⑥,成分残缺,“树立”缺宾语,应在句末加“的观念”。(4)语句⑧,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位置。

4.答案:(1)语句②,“调整和恢复”改为“恢复和调整”;(2)语句③,“水平”改为“速度”;(3)语句⑦,“和”改为“到”或“至”;(4)语句⑨,“关怀”改为“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②,语序不当,“体能”应该是先“恢复”,再“调整”;(2)语句③,“加快”和“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可将“水平”改为“速度”;(3)语句⑦,介词使用不当,可将“和”改为“到”或“至”;(4)语句⑨,动词使用不当,“关怀”是“(上对下)关心”的意思,此处指的是“对手机的依赖会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这件事情,改用“关注”更为合适。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Q正传》思维导图(3张)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ppt课件(55页)
《阿Q正传》教案整合
鲁迅《阿Q正传》电子课文阅读
《阿Q正传》学案
《阿Q正传》教案5
《阿Q正传》ppt课件9
《阿Q正传》教案合集(5篇)
《阿Q正传》同步练习
由《阿Q正传》看鲁迅先生做小说的深层动机
《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人学”小说——《阿Q正传》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教案4
《阿Q正传》ppt课件8
《阿Q正传》ppt课件7
《阿Q正传》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阿Q正传》ppt课件6
《阿Q正传》第五课时教学实录
《阿Q正传》解题指导
《阿Q正传》练习
《阿Q正传》能力训练
《阿Q正传》重点词语
《阿Q正传》ppt课件5
《阿Q正传》ppt课件4
《阿Q正传》ppt课件3
《阿Q正传》教案3
《阿Q正传》教案2(6课时全)
《阿Q正传》rm音频课文朗读(下)
《阿Q正传》rm音频课文朗读(上)
《阿Q正传》延伸阅读与探究学习
《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
《阿Q正传》ppt课件2
《阿Q正传》ppt课件1
《阿Q正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阿Q正传》教案设计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